近日,浙江杭州一男子用U型锁暴击前女友头部致其脑干损伤致死一事引起大众关注。根据媒体报道,男子与被害者交往过一个多月,分手后仍不断纠缠。事发当天,男子与被害者发生争吵,后用U型锁击打被害者头部,被害者在送医3天后死亡。
目前,当地公安已经受理此案,知情人称犯罪嫌疑人已被批捕。被害人亲属则表示,仍旧没有等到男子及其父母的任何回应。
分手后对前任实施暴力的事件从不少见。这种“爱而不得就要毁掉”的自私心态和残忍行径,已经在社会中弥漫已久,却一直没有得到清楚的剖析。在恋爱分手、同居分开或者夫妻闹离婚前后发生的肢体暴力、性虐待、情绪虐待、跟踪骚扰等等,俗称“分手暴力”。分手暴力的犯罪事件数不胜数,除了开头这起案件,前几年受到全国关注的陈世峰刺死江歌案、唐路杀害拉姆案,都是血淋淋的例子。社会新闻也常常出现女性被前任死缠烂打、甚至杀害的事件:2018年9月,安徽合肥,一男子将想分手的女友当众割喉;2020年7月,广东阳江,一男子被女友发现猥亵儿童,在女友提分手后泼硫酸报复;2022年1月,河南睢县,一男子在分手后用隐私照片勒索前女友,并造谣其卖淫;2023年9月,黑龙江安达,一男子分手后求和不成,在多次威胁骚扰后用刀刺死前女友的母亲……
能被媒体报道的多是较为严重的伤害和杀人事件,其余没有那么严重的分手暴力也层出不穷,只是很难进入大众视野。分手暴力的实际发生率比我们想象中更高。打开社交媒体随便一搜“前任”“纠缠”之类的关键字,不乏各个年龄段的女性发出求助:辱骂、跟踪、公布裸照、殴打报复、泼硫酸、杀人……遭受分手暴力的女性承受着难以想象的焦虑和痛苦,许多女性更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。
图 / 小红书
英国妇女权利慈善机构的一份调查称,2009年至2015年这七年间,被男性谋杀的英国女性有近三分之二是被现任或前任伴侣所杀,并且大部分与丈夫或男友分手一年内遇害。然而分手暴力要么长期被当成是情感或家庭纠纷,在事情走向极端恶化前,没能引起足够严肃和充分的注意;要么仅仅被当作单一的恶性伤害事件,没能仔细探究其中的性别成因。虽然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,但从以往的案例看,分手暴力的施暴者以男性为主。分手暴力的成因不仅是双方沟通不足或个人面对压力所致,而是存在性别权力失衡。案例中的施暴男性往往受“阳刚”“要强”等传统男性气质影响,倾向在亲密关系中担当主导、控制的一方,并在潜移默化中将受害女性视作自己的所有物——谁“拥有”谁、“谁是谁的人”这种说法往往被当作亲密关系的甜蜜允诺,但背后隐含的实则是物化对方、抹煞另一半的独立人格。在这种状况下,分手对施暴者来说,意味着他的“东西”即将被夺走。而在这种充满控制欲的亲密关系中,暴力往往早有前兆可循,并非在两人感情破裂的分手阶段突然发生。中华女子学院法学院副教授张荣丽介绍,从以往发生的案件来看,多数案发前已经有长期暴力行为存在,且分手前后,男方不断纠缠骚扰,要求复婚复合。从唐路杀害拉姆案中我们也可以看到,拉姆的姐姐曾说过,唐路此前多次家暴拉姆,因难以忍受,拉姆决意离婚,但她并未能从此摆脱唐路,后者不断前来骚扰,最终悲剧发生。我国台湾现代妇女基金也总结过八大恋爱危险信号,包括心理虐待、行动控制、肢体暴力、孤立对待、情绪控制、经济控制、语言暴力、性虐待等等。
在对伴侣造成伤害的同时,这种有毒的“男性气质”也绑架了男性自身。
我国台湾育达科技大学副教授陈莉玲在《分手创伤与分手暴力之性别研究》一文中指出,多数男性从小受限于传统文化灌输的“男子气概”,鲜少公开流露私人情感和表达脆弱,因此在遭受分手创伤时,更加难以向外界倾诉求助,不知如何走出伤痛。在这种情况下,一些男性一旦体认到自己受伤,只懂得诉诸暴力自伤或伤人,来宣泄情绪。例如,去年七月,北京一名男子为了挽回女友,竟然将自己反锁家中,扬言要点燃液化气罐自杀,说要一了百了。民警反复劝阻无效,挨家挨户紧急疏散,最后破门而入将男子控制。令人难以察觉的是,分手后的疯狂行为在众多爱情影视剧中被过分美化。美国文艺评论家Jonathan McIntosh在《以爱为名的骚扰》(Stalking for Love)的视频论文中提到,许多爱情影视剧里,男性疯狂的、强迫的或类似跟踪狂的行为被推崇为“强烈的爱”。例如1989年经典青春浪漫剧《情到深处》中,男主为了挽回女主,夜晚溜到女主家门外,对着女主卧室窗户大声播放他们的定情歌曲,希望借此勾起两人曾经的“浪漫回忆”。又例如,在1998年爱情喜剧电影《我为玛丽狂》中,男主难以忘怀多年以前错过的前女友,便雇私家侦探暗中调查。被女主发现后,女主生气地质问:“你怎么能找个陌生人来调查我?”男主回答:“我这么做是因为,我从来没有办法停止想你”。影视剧再次以爱为由,合理化单方面的跟踪和骚扰行为。
图 /《情到深处》
除了分手挽回,这种“以爱为名的骚扰”早在追求前期就频频发生。例如《恋恋笔记本》中,男主对女主一见钟情,为了追求女主,他爬上了游乐园的摩天轮,以自杀威胁女主答应和他约会,以此来塑造男主的锲而不舍、爱情的轰轰烈烈。电影《超凡蜘蛛侠2》中,蜘蛛侠的初恋女友询问男主是否经常跟踪自己,男主回答说跟踪她的频率为每天一次,有时甚至更多。
这些浪漫影视剧不仅再次强化了“传统男性气质”,而且塑造了一套有毒的爱情模式:爱情的主动权掌握在男性手中,以爱情为借口的任何骚扰行为都是合理甚至是令人感动的;而女性则被塑造成喜欢“被虐”和“顺从”的形象,其拒绝行为只是在“欲拒还迎”。这套模式将上述僵化的性别意识默默灌注到观众的观念里,让男性以为“跟踪”就是“浪漫”,“死缠烂打”才是“痴情”“深爱”;同时也将这类行为合理化,助长施暴的合理性,让女性以为这类行为也是“爱”。但回到现实生活,骚扰和跟踪只会令人恐惧,以爱为由的威胁行为明显是犯罪。
我国台湾现代妇女基金会总结出一些应对亲密暴力的方法,帮我们鉴别身边可能潜藏的危险,一步一步安全地退出关系,避免伤害:
以上做法可能是在比较理想化的状态下来认识、预防和避免分手暴力。
因为在现实生活中,分手后挽回与骚扰的界限相对模糊,例如发信息轰炸等。这些零散的骚扰行为,不仅让正在发生的分手暴力难以在警方处立案、诉诸法律保护,而且难以被受害者辨别。很多受害者只是深陷其中感到困扰,但意识不到自己正在经历“暴力”,更难说是应对和反抗了。然而,这些隐秘的分手暴力同样给受害女性造成巨大困扰和焦虑,这种恐惧一直延续着,甚至在分手几年后都不能散去。比起“性骚扰”“家暴”等名词,“分手暴力”对很多人来说仍然陌生,就算在中文学术界,与“分手暴力”直接相关的只有寥寥几篇论文。与之相对的是,在社交媒体随手一搜,都是正在或曾经经历分手骚扰、威胁及暴力行为的女性。“家暴”这个词被无数人说了无数遍,才得以脱离“家事”的范畴,进入公众视野进行广泛讨论及推动制定反家暴法。所以,即使关于“分手暴力”的法律保护还有待完善,即使“分手暴力”现在还是一个传播度不算广的名词,但这起码能让正在或者曾经遭受过分手骚扰的女性,意识到自己经历了什么。